南都:院士选举成为学术活动才能避免猜测

2013年05月05日04:40  南方都市报 微博

  曾经落选中科院院士的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近日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双料外籍院士,当年施一公的落选引发争议,此番当选美国院士更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关注。针对各种争议,中国科学院有关负责人回应称,对施一公等三位中国科学家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感到高兴,“两个科学院院士增选分别按照各自程序和标准进行,相互独立,没有必然关联”。

  当得了美国院士却不能入选中国院士?面对施一公的新闻,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不但表面上显得顺理成章,而且在解答上也会存在困难。

  不论是哪一国的院士,其实都代表着业界对其学术成就的一种高度认可。而就一门学科而言,于纯粹专业的视野,对一个学者的学术评价基本不会出现大的歧异。从这个角度,似乎很难解释当选美国双料院士的施一公何以会在中国院士评选中落选。这也许是中科院相关负责人的回应遭遇质疑的关键。

  然而,即使承认院士标准的一致性,但由于事实上中美两国院士的选举程序存在着很大差异,两国院士“没有必然关联”的说法仍然是能够成立的。两个不同的组织,不同的选举人,按照各自的程序,哪怕是面对完全相同的候选人群,运用完全相同的评价标准,选举结果也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互有参差是几乎注定的现象。正如中科院负责人所举例,中国院士中有许多国际公认的杰出科学家,“也不是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施一公的遭遇只是一起个案,从他的落选和当选的故事中,无法得出一个此优彼劣的必然结论。但在公共空间里,此种理性的判断为什么却无法占据上风,人们何以总是执拗地认定施一公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很多不正常的因素?

  分析这一大众心理,当然不能不提及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院士选举风波。无论是官员涌入院士候选人行列,还是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争抢院士名额大肆“公关”,都在严重损害着“院士”这一称号的清誉。“院士选举并不纯然是一个独立的学术活动”,一旦这一判断成为集体意识,学术成就斐然的施一公落选院士又怎能避免公众恶意的想象和猜测?因此,在中科院官方否认当年施一公的落选与国籍有关后,人们把目光聚焦于“施一公批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等问题之上,以此解读其落选,并根据现在施一公的获选美国院士而对中国院士制度提出质疑,便显得十分自然了。

  要避免公众一些无端的猜测,院士选举过程中的进一步公开和透明应该是必然的选择。有人以美国院士选举的“保密”来非议中国公众的透明化要求,似乎有意忽略了其间的两大差别,即美国操办院士选举的纯为民间机构,而且院士称号仅仅代表一种荣誉,所以其信息透明仅限于院士评委团体内,对外界则保密得严丝合缝,蒙在鼓里的反而是最后的当选者,此举意在确保学术的完全独立。中国的操办机构和院士称号的价值与美国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要实现中科院负责人所说的“公平、公正的原则”,只有公开透明一途。除了通过网络等渠道公布候选人资料之外,推荐者和推荐理由等信息也应该公开,针对候选人的投诉件组织独立的院士团进行调查并及时公布真相,类似措施媒体早有建议,不宜再有迁延。

  利益往往是纷争之源,尽管给予院士适度的待遇是在公众理解范围之内,但为了避免非学术因素对院士选举的干扰,未来还是要借鉴国际惯例,让院士这一学术称号逐步去利益化。

  由于代表着学术的尊严和权威,院士才会在公众心目中奠定崇高之地位,也才能对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起到激励作用,正鉴于此,2012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进和完善院士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方向,经过媒体的广泛讨论实际已达成一个共识,这就是使学术回归学术,让学术之事由学者负责。

(原标题:[社论]院士选举成为学术活动才能避免猜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山东原副省长黄胜一审被判无期
  • 体育中超-申花0-3后平武汉 鲁能绝杀3-2 视频
  • 娱乐BBC83岁主播承认性侵13女孩 最小仅9岁
  • 财经资深人士谈最佳买房时机:闭着眼买都赚
  • 科技传苹果公司拟小规模出售低价iPhone
  • 博客马未都:中国大学生缘何投毒杀人
  • 读书周恩来茫然对文革:我做梦也没有想到
  • 教育北京否认毕业生落户限龄歧视 称将调整
  • 育儿3岁女童疑遭邻居男子性侵致下体出血